光阴荏苒,时光如梭,不知不觉加入原医所这个大家庭已经快8年了。回想这8年走过的岁月,有和同事相处的快乐时光,有科研道路上的迷惘和挫折,有克服困难收获成就时的喜悦,有面对现实和压力时的委屈和不解,也有自己坚定和坚持的理想和追求。无论是酸甜还是苦辣,我与原医所在一起成长。
2010年的夏天,刚刚研究生毕业的我来到了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初入职场的我还有着一丝青涩和忐忑,对原医所也是充满了好奇与憧憬。美丽的园林式建设,可口的食堂饭菜,丰富的业余活动,让我对原医所的好感油然而生。除此之外,另一大收获就是热情可爱的同事们,在他们的关心帮助下,我渐渐适应和熟悉了实验室的环境,也学到了一些有用的实验经验和技术。在协助各项课题研究的同时,我也慢慢找到了研究的方向,并在2011年申请到了所青年基金,得到了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也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科研的过程是痛苦与快乐并存的,在专业学习、成熟、提升的同时,也是一个人品性修为、内心强大、人格练就的过程。刚做科研时,只知道听从领导的安排,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只知道一味的实验,缺乏对结果的整理和总结。后来慢慢意识到,实验并不是一项简单、重复的工作,而是科学、理性、循序渐进地自己与自己对话,带着思考做实验,才能让每一次实验的价值发挥到极致。有了这样的觉悟,每次实验我都会认真总结失败或成功的原因,并及时整理数据开始撰写论文。刚开始,对于论文,尤其是英文论文的撰写也是充满恐惧的,可是想到无论是面对单位考核的实际情况,还是未来长远的科研发展,我必须迎接挑战,脚踏实地的写一些东西了。于是在完成所青年基金的同时,我陆续发表了4篇相关的SCI论文以及1次国际学术交流及墙报展览。
2014年,经过一段迷茫的时期,我开启了全新的研究方向。面对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我起初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对这个领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结合之前做实验的经验,对开展这个新方向的可行性得出肯定的结果。但是,开展实验之初,原材料的获得给我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面对困难,我并没有因此停住脚步,而是不断的咨询求助,最终在领导的引荐下,上海中科院的刘院士很慷慨的给我提供了帮助,不仅给了我实验的原材料,还把实验方法也与我一起分享,让我深深体会到一名院士和科学家的大家风采。在奠定了实验基础后,我开始不断摸索和改进实验方法,到后来慢慢建立起了平台,并能带领学生实验;从对动物实验一无所知到考取动物实验上岗证,到如今已经可以建立多种肿瘤模型,这三四年的时间,让我无论在理论还是实际操作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并且先后发表了2篇相关的SCI论文,1篇会议论文还获得了“2015年亚太地区肿瘤生物学和医学学术会议中青年优秀论文奖”。通过这些成果和经验的积累,2017年我尝试着第一次撰写了项目标书,并庆幸的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资助。在科研的道路上,虽然大多失败的时候让人觉得沮丧,但正因为如此,成功才更加让人喜悦。
除了认真完成好科研的本职工作以外,在同事们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参加了新一届团委的改选并有幸成为新团委领导班子的一份子,从此开启了另一段难忘之旅。作为共青团骨干,我曾多次作为活动的主持人参与其中,从刚开始的陌生和硬着头皮上,到后来可以从容的主持,认真的表现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此外,我还参加团委组织骨干培训班,读书活动,青年拓展活动,爱心公益系列活动等,因为出色的表现,2016年被授予市卫生计生委“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
从2010年到2018年,这不仅仅是我在工作上成长发展的8年,同时也让我见证了原医所的飞速发展。记得刚来单位时,这里的学术交流会议和报告非常少,到如今经常会有国内外的专家前来学术报告和开展交流,济济一堂,踊跃发言,碰撞着学术的火花。这几年间,所里不断引进优秀的人才,不断送优秀科研人员出国学习;不断购进先进的仪器设备,不断改善科研实验环境,甚至在未来的不久,新实验大楼的建成将会提供更好的实验环境和更新的实验设备,总总这些无不彰显了原医所不断的发展和雄厚的实力。
“宝剑锋从磨砺来,梅花香自苦寒来”。我和原医所有个约定,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砥砺前行,努力成为原医所的中流砥柱,希望在原医所70周年,80周年之际成为一名有所建树有所贡献的骨干。(邓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