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栏目导航

难忘的岁月

    我是1984年3月从部队转业到地方的。到地方工作的前十余年,是我最难忘的岁月。

    这十余年之所以难忘,不仅是由于我脱下穿了20余年的军衣,换上工作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开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更主要的是我有幸目睹了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是怎样从一个丑小鸭蜕变成美丽的白天鹅的。

    原医所最初在我的眼里确实是一个丑小鸭。说她丑,是因为她小,小得像一只螺蛳壳,只有一个简陋的小院,门卫站在院子里喊某人接电话,全所的人都能听到;是因为她人数不多,我领的工作服编号是96,实际人数还不到90人,还赶不上部队一个连队的人多;更是因为她没有知名度,如果不是市人事局军转业办的人介绍,我这个老无锡还真不知道在市中心,在市第一人民医院旁边有这么一个研究所。

    从我到原医所报到之日起,我目睹了她日新月异的变化。仅仅两年时间,她迁入了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的横山新所。位于钱荣路20号的横山新所,小桥流水,白墙青瓦掩隐在绿树丛中。进入研究所,如同进入了花园一般。新所的建成,只是原医人艰苦创业的第一步,从此以后研究所的基本建设一个接着一个。先是建设卫生部核医学实验室,接着就是建设实验动物中心,江原制药厂,江原印刷厂。1992年更是开展了更大规模的建设,这年年底,国家核医学重点实验室通过论证,9000余平方米的江苏省江原医院门诊病房大楼奠基。1993年6月,国家核医学重点实验室挂牌。1995 年底,江原医院开业,并成为无锡市社保定点医院。

    这十余年时间,她长大了,成员也增多了。由于新建的实验室需要科研人员,新建的医院需要医护人员,新建的食堂、疗养所需要炊事员、服务员等后勤保障人员。研究所每年都在引进人员,多时一年引进几十人。到1995年,全所的人数翻了一翻,达到200余人。现在的人工作不好找,可是当时招工不好招。研究所的招工摊位前,更是门庭冷落。医院开业要护士,无锡招不到,我们只好通过省卫生厅人事处,请求苏北的卫校支援。后勤要工人,市区没有,只好到东绛、后宅等农村去招工。

    家大业大开销也大。基本建设要钱,维持越来越多的人的工作和生活也要钱。上级的拨款是有限的,投入又不可能马上产生效益,因此只能精打细算,节约每一个铜板。当时的所领导想方设法节约资金,几乎到了抠门的地步。你听说过买太湖石要用秤称吗?你听说过建筑材料不是用钱买来的,而是用钱孵出来的吗?这些不是笑话,在原医所确有其事。即使这样,还是捉襟见肘。最困难的时期要数搬到新所的前三年,这三年职工几乎没有奖金,如果上级的拨款不能按时到位,连职工的工资发放也有困难。在这十余年中,原医人的收入是无锡三个省属卫生单位中最低的,更不能与市属医院相比。从这个角度来说,原医人确实是在艰苦创业。

    原医所由丑小鸭蜕变成白天鹅,不仅是外表的改变,还经历了改革的洗礼。1985年,研究所作为省卫生厅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实行所长负责制。课题组实行自由组合,科技人员实行经济指标管理。在经济指标三年到位时的1988年,又在全所实行全员聘用制。实行全员聘用制,是打破干部终身制,做到干部能上能下;打破固定工制,做到人员能进能出;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做到分配能多能少。实行全员聘用制触及到全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实行起来不可能一帆风顺。研究所作为先行单位,由于没有先例作为参照物,实行起来更难。为了减轻业务部门的压力,规定落聘人员由人事科管理,这样改革的矛盾和压力就由基层业业务部门转到了职能科室和所领导身上。刚开始实行全员聘用制时,每年有4-5个落聘人员,约占全所人数的2-3%左右。这些人员落聘的具体原因虽然各不一样,但绝大多数是由于自身素质不高造成的。这些人落聘后,有的能够正确对待,积极自谋出路;但也有怨天尤人软磨硬泡的;个别的还恐吓蛮骂,进行威胁。这一年,我被聘任为人事科长,被推到了改革的第一线。在管理落聘人员中,我们坚持原则,按职代会通过的全员聘用制实施细则和所里的规章制度办事,做到一碗水端平;坚持平等待人,不推诿,不与落聘人员发生口角之争,做到以理服人;坚持积极疏导,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帮助他们寻找出路,在所内或所外再就业,我当时写了一篇文章,总结了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参加无锡市卫生局的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后来还在局人事科长会议上作了介绍。虽然我们职能科室处在改革的第一线,但改革的焦点和压力集中在所领导身上。因为研究所是所长负责制,所长有决策权,权力越大,当然责任和压力也就越大。其次是书记,思想工作的任务很重,当时职工排着队找书记谈话,那一阶段倪同云书记说话的声音经常是嘶哑的。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员聘用制逐步被大家所接受,加上改革的深入,大气候的形成,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现在回想起来,在这种大变革中,没有激化矛盾,能够顺利实现改革的目的,是值得庆幸的。

    十余年时间一瞬即过,但原医所在这十余年中,把自已建成了以信息为先导,以科研为主体,以医疗和科技开发为两翼的核医学研究基地。成功接待和召开了中美核医学座谈会、首届世界华人核医学讨论会等重要会议。在这期间的科研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生产的放射性药物至今仍是江原制药厂的拳头产品。昔日的丑小鸭已经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

    如今我已是古稀老人,在原医所由丑小鸭蜕变为美丽的白天鹅的过程中,我不仅是目睹者,还是参与证、创业者。回首往事,我转业到地方总算还干了一些值得回忆的事情。我很欣慰,我站在了原医所创业者的行列中,创业是艰苦的,但回忆是甜蜜的。(许荣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