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栏目导航

十年言说,原医精彩无限

——献给60岁风华正茂的我的所

【小记】入所后一直承担宣传工作的我,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周都要写下不少公务文字,但直抒小我胸臆、表露个人心绪的文字几乎没有。借纪念建所60周年系列活动中的“我与原医所共奋进”征文机会,重新回顾自己在原医所的点滴记忆,向曾给我、正给我、还将继续给我许多生命珍宝的这片土地和这群人儿致敬致谢。

    严格地说,我入所还不到8年,但近来我经常有一种工作已10年的莫名错觉。为什么呢?大概与入职报到第一天,我学习到的第一份资料就是纪念建所50周年《所志》这件事有关。所以,请允许我在这里冒充一个“心理工龄”已10年的老原医人。

    必须老实地承认,跨行业、跨专业而来的我初看《所志》时,对其中的重要内容几乎无法形成理性认识,更别提“核医学”“造影剂”“显像剂”“单光子”“正电子”等等这些我“只认其字、不知其义”的专业词汇了。这时,正一头雾水的我接到了所领导布置的一项工作:做新启用的科研成果展示厅的解说员。

    展厅是单位形象宣传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窗口,它服务的受众多样,有各级领导、有专家学者、有行业同仁、有业务客户、有新入职员工等等,宣传方式是不定时、面对面的,宣传场景是互动式、现场感的,同时,展厅的物理空间与讲解员形象都要为展示的内容和效果服务。带着这样的认识和压力,我硬着头皮开始啃起每一句话、每一张图。我曾得到过领导给开的“小灶”辅导,曾请教过科研成果相关人,曾查阅以前没想过会接触的科技类文献,还曾跟身边同事讨论辨明。渐渐地,“核医学”“造影剂”“显像剂”“单光子”“正电子”这些字眼向我打开了相识相知的大门。记得当我第一次独自走进展厅,准备实地模拟解说时,看着展板上那一个个代表成果、那一项项奖励荣誉、那一张张新药证书,我真切体会到了自豪之感是如何从心底一点点涌出、如何裹挟着数不清的红细胞以一股喷泉般的力量奔向全身。我感觉到,我终于心有所属,成了一名新原医人。

    带着这种自豪感,我尽量流畅清晰地把展板内容传递给一批批来访客人,并且自以为介绍得很令人满意了。不过,没多久,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假象就被客人的一个小问题戳穿了。依稀记得当时正好在介绍正电子配套试剂盒,说到了氟代脱氧葡萄糖试剂盒18F-FDG。客人看着我问:“这个产品的原理是什么?”听到这个入门级专业问题,我傻了眼。幸运的是,陪同客人参观的所领导马上用通俗的解释及时解了围。那一刻,我才知道,自己所谓“心有所属”只是单相思而已,离一名真正的原医人还远着哩!

    那次展厅接待结束后,我心中的挫败感代替了往常的自得。我盯着电脑里的展厅解说文稿出了神:“难道每次都要靠领导解围?到底怎样的解说才是好解说?”我想象自己是一名访客,一定希望在有限的参观时间内对原医所产生鲜明而有价值的印象。那么,作为解说员的我应该怎样做呢?我想我应该是一名加工员,把展板上已经清晰展示出的图文信息进行整合,精炼出让人印象深刻的特点,同时充实一些展板之外的内容,让平面的图文信息鲜活起来。

    照着这个自己给自己定下的解说员工作“标准”,我重新研究起展板内容,在罗列式的直观信息背后努力把隐藏着的单位特色显化出来,同时,琢磨着不同来访对象的潜在需求,在不同的内容版块糅合进去一些重要的背景信息,以备现场解说时有针对性地展开发挥。得益于从事宣传工作的便利,我时常从领导和同事们那里得到很多对具体工作的中肯看法和业务动态的最新消息,这些都成为我展厅解说时最宝贵的新鲜素材。

    比如,在介绍新药研发成果时,展板用“研制国家新药16个,其中国家一类新药8个、国家二类新药4个、国家三类新药1个、国家四类新药3个”这样简洁的话语来展示。但是,非医药研发行业的绝大部分访客根本无法了解这些文字数据隐含的重要分量。于是,我查阅了药品注册分类的相关规定,才知道《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化学药品一类是指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换句通俗的话说,一类新药意味着药品的原创水平相对最高、研发难度相对最大。当访客们听闻这一加工后的信息,都对我们所的创新实力和成果价值有了更深的了解。

    再拿介绍Micro-PET研究中心来说。一开始,我只会按图索骥地告诉访客Micro-PET这台仪器设备对我所科研创新的重要作用。后来,偶然听到谢所长说到“这是我们的镇所之宝”,我心上一个激灵:这不就是我们新闻宣传中的“标题句”嘛,形象生动,让人过耳不忘!于是,我马上把它用到解说中去,再加上“国内首家引进,斥资近2000万”这样的背景信息,访客们听后都对我们所在科研投入方面的魄力和慧眼而赞叹。当然,展厅的设计一经敲定便是静态的了,然而,工作的进展却是实时变化的,就像我们的“镇所之宝”在科研仪器设备更新换代的大潮中就渐渐显得局限了。所以,在“懂行”的访客面前,解说更需要讲究“时态”。我会告诉他们“Micro-PET是我们的镇所之宝,不过,随着仪器设备和科研方向的最新发展,特别是多模式分子探针研究的起步,我们正在考虑引进更新型的小动物三合一影像系统等,将投放安置在我们即将新建的科研大楼里,逐步建成国际先进的分子影像研发平台……”经过这样的调整,很多访客对我们所未来的发展规划和具体工作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提问,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收获。

    记得前不久,在为徐州医科大学药学院的专家团队解说后,他们对我们所在创新成绩、成果转化、科研激励、发展愿景等多个方面的魅力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最后,还自发地用掌声和笑容对我表示了感谢。其实,自2011年第一次站在展厅以来,我已记不清45批访客曾多少次为我的解说回以掌声。我想,这掌声首先是为我们60年风华正茂的原医所而响,同时也是为我终于成为一个合格的原医人而响!

【后记】2009-2019,不知不觉间,又一个10年过去了。28岁初到这里的我,经历了三十而立前的迷茫,正在走向不惑的四十,寻找到了心中的笃定,也期待着向知行合一的再接近。这一切我个人生命中的收获都与钱荣路上的这片土地和这群人儿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希望也相信:下一个10年,原医和你我都会有更大精彩!(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