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建在山上的美丽的单位”,这是毕业分配时老师对我说的话,这让在几个工作单位之间犹豫的我毅然选择了这个美丽的地方。时光荏苒,我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已经工作25年了,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成为了一名科研工作者,也见证了原医所的越来越美丽和壮大。
在所里工作的25年,是努力工作的25年。1993年刚到所里工作,分配进了时任组长的罗世能所长领导的药物组,作为一个新人,很幸运能在这么一个热爱科研的组里工作。我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参与了非离子型X线造影剂碘海醇的研究。罗所身先士卒,扎根在实验室,从小试打通合成路线开始进行,同组的同事们面临过各种困难,有过实验进行不下去的迷茫,也有拿到梦寐以求的结果时的喜悦,大家一起努力,我也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带领下学习、成长。当拿到上海医工院都做不出来的碘海醇纯品时大家可高兴了。为了得到申报新药所需的量,我们组又开始了大量的重复性合成。为了查阅文献,那时的文献都是纸质版,到上海药物所的图书馆一本一本翻;为了买到合适的原料,罗所亲自到化工厂背回来;为了做出合格的新药申报资料,在那个没有电脑的时代,只有一遍一遍的誊写。大家的辛勤劳动终于换来了技术的转让,为了中试生产,我们组从组长到组员轮流在扬子江制药厂蹲点,几个月不回家。没有太多生产经验的我们还要面临中试生产带来的反应釜冲料的危险,位于江边的厂区夏季涨水时我们还要从水里抢救原料和产品,面对各种情况,没有人退缩,大家齐心协力,虽然艰辛但是工作稳步前进,直至拿到新药证书,正式投入生产和临床使用,打破了国外X线造影剂在我们国家的垄断,现在扬子江药业的碘海醇注射液年销售额超过10亿。回想刚工作时的那段时光,真的很自豪参与到了国内第一个x线造影剂的研制工作。
碘海醇的研制成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和动力,我们组又先后研制成功X线造影剂碘佛醇、恶性肿瘤引起的骨转移疼痛治疗药因卡膦酸二钠,都取得了新药证书并且实现了技术转让。接着我又参与了X线造影剂碘昔兰和磁共振造影剂钆塞酸二钠的研制和转让,参与到这些新药的研制,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让我成长了许多。
在所里工作的25年,是不断学习的25年。工作了以后,意识到科研工作是知识更新很快的工作,不断的学习才能更好的进步。平时注意阅读文献,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利用业余时间,2002年到华东理工大学进修了工程硕士,整整一年的时间,每周末往返于无锡和上海,工作和学习两不误,2005年取得了工程硕士的学位。随着所里核医学的不断壮大和应用研究部的科技开发的需求,我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正电子药物配套试剂盒的研究和生产上,意识到自己在核医学领域的不足,于是在2009年申请到江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为了博士入学考试,阔别大学物理、英语、化学十余年的我,又一次拿起书本学习,顺利通过了博士的入学考试。博士论文是一个新型正电子探针的研究,让我对PET探针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在科研开发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在所里工作的25年,也是见证原医所不断壮大的25年。记得刚到所里的时候,这个建在山上的美丽的科研院所主楼只有科研大楼,行政楼,图书馆以及一些配套部门。这些年先后见证了医院大楼、培训中心以及我们研发中心大楼的建立,我的工作地点也从科研部“更新”到了研发大楼。所发展了,依然美丽的是所门口的池塘、小桥和荷花。
回望这25年,有失败时的痛苦,也有成功时的欣喜;这25年是我和原医所共成长的25年,让我们继续努力,不断地超越昨天,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刘娅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