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六十一甲子,六十一轮回”,风月如梭,光阴似箭,岁月如歌,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2月,至今已走过了一个甲子的风雨历程,在2009年的《所志》里就记录下了研究所50年来走过的的点点滴滴;2019年,又将迎来它的六十华诞,这是研究所的一件大事、喜事,我作为一名在研究所工作了25年的老职工,见证了它那一段时期的壮大与发展,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无数的困惑、感动与欣喜令人回忆,过事不忘本,展望心火传承,我必为它欢歌必为它点赞。现在我就谈谈自己的一点切身感受。
一体二翼,是我们研究所一代代的领导人经过多年发展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来的正确的长期发展战略,科研是全所的主体核心,江原医院和科技开发是坚强有力的二翼。江原医院的成长与发展也是研究所的一个缩影,核医学科又是江原医院发展的一面旗帜,我是1992年在附属医院实习次年毕业分配在附属医院,当时科室名称叫r照相室,那时医院最高建筑是3层楼房,据说还是2楼加层上去的,整个医院面积小人员少,条件简陋,但当时仪器很先进,就已经拥有省内为数不多无锡市唯一的西门子SPECT和一台美国产PIKE公司的r照相机,科室还有单光子骨密度仪和甲状腺摄碘仪,主要开展脏器断层显像如脑心肝等,平面显像如消化道出血、甲状腺等,功能检测有甲状腺摄碘功能及分肾功能等,周一至周六每天的日常检查都排满;1994年开始开展骨肿瘤的153Sm的治疗,1995年与无锡二院开展32P脑胶质瘤的内照射治疗,1996年开展骨肿瘤89Sr治疗,1998年与无锡五院开展恶性胸水的内照射治疗,2000年开展了90Sr治疗皮肤疾病。1996年6月,经省卫生厅批准更名新建的研究所附属江苏省江原医院,并成立核素治疗中心,r照相室也更名为核医学科,同年新进美国产NORLAND双能X线骨密度仪,2005年更新SPECT为飞利浦双探头SKYLigt型号SPECT。2010年3月成立无锡市甲状腺病研究所。医院以研究所为依托,充分利用优越的科研资源,在内分泌疾病的研究,尤其是在131I治疗甲状腺癌、Graves、非毒性甲肿、功能自主性甲肿,以及应用放射性核素治疗骨转移瘤及骨痛等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鲜明的专科特色和技术优势。2007年和2008年我科室获得二项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排名第一),2009年后与相关兄弟部门、科室先后获得过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江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二等奖等四个奖项,并获得多个发明专利,为科室为原医所创造了荣誉和社会效益,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60年来,在科研部有志于祖国核医药学事业的几代科研人员,以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谱写着新的篇章。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缺少完整技术资料的情况下,以朱庆云、张满达为代表的老一辈创业者以敢于创新的精神,与无锡机床厂协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医用X-Y黑白扫描机,填补了国内空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单光子断层扫描仪(SPECT)开始进入国内,促进了临床核医学迅速发展。为了解决与之相匹配的放射性诊断药物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研究所科研人员不畏艰难,依靠当时还很简陋的科研设备,采用国产原料研制出心、脑功能显像剂,不仅质量符合药典标准,而且在剂型上取得重要突破,质优价廉的国产新药从此占领了中国市场。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中,年轻的科研人员以敢于创新的精神,研制成功用于早期诊断帕金森氏综合症的显像剂,目前已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进入临床试验,使我国对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跻身世界前沿。进入新世纪以后,被誉为现代医学标志的正电子显像(PET)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临床对肿瘤及心脑血管类疾病的早期诊断率。但PET必须依靠专用的显像药物来进行诊断,目前临床使用的诊断药物品种较为单一,原料依赖于进口,影响了学科的发展。为了研制国产的正电子显像药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又一次向高新技术领域发起冲击,他们依托Micro-PET等先进的技术平台,开展了神经、肿瘤和其他慢病的正电子药物研究,目前已取得一批阶段性成果。
60年来,应用研究部针对市场需求,研制成功非离子型X-CT造影剂碘海醇,通过技术转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正在继续研发新一代的造影剂。江原制药厂2003年获得全国第一张放射性药品生产GMP证书,目前生产数十种放射性药物,产品遍及全国30个省市的300余家三级医院;生物技术部早期主要进行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的开发,近年来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试剂研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一批自主研发的药盒正陆续推出,将逐步打破外国公司垄断国内市场的局面。2007年,研究所设施先进的新药研发中心竣工投入使用,为科技开发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
60年来,从一个只有6个人的同位素室发展为市级研究所,再发展成为集科研、临床、信息和科技开发于一体、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核医学研究基地、卫生部核医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分子核医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核医学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和无锡市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2005年7月,加入江苏省人民医院集团,增挂“江苏省人民医院集团核医学研究所”所牌。目前全所拥有一支由核物理、放射化学、医学、药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优秀中青年专业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配置了包括Micro-PET在内的一批尖端的专业仪器和专用实验室,曾先后承担或参与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攻关、“863”、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等重大课题,共获得国家新药证书16张(其中一类新药证书8张)、国家发明专利100余件,以及包含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省级以上各类科技成果奖超过100项。受中华医学会委托,研究所从1981年起编辑出版核医学专业学术期刊《中华核医学杂志》,该杂志系我国中华系列最高层次的核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杂志入选了中国期刊方阵,2011年,杂志更名为《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研究所有广泛的国际和国内合作与交往,曾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华人核医学研讨会、海峡两岸三地甲状腺病研讨会等国际和地区性学术会议;多次承办全国性的卫生科技管理干部培训班和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2008年底,新建了具有会议、培训、餐饮等功能,风格独特、设施完备的卫生部核医学重点实验室培训基地,可为国内外核医学及其他学科研究、人才培训和学术交流提供周到的服务。全所曾先后荣获全国卫生行业先进集体、江苏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卫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江苏省园林化单位、无锡市文明单位、无锡市优秀科研单位和无锡市优秀研发机构等称号。60多年来,这里传承了创新的血脉,洋溢着创业的激情,收获着创造的喜悦。
近年来,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在研究所现任领导谢所、包所等的正确领导下,研究所正蒸蒸日上,正步入快速发展期,如单位隔壁的艺校地块整体接管,建设科研大楼拓展空间改善科研环境,原科研部地址作为医院病房的建设用地,增加医院病房,同时正准备购置国际尖端医疗武器PET/MRI,核医学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将如虎添翼。我们都知道家里盖房子装修买家具是很花钱的,老职工都知道建设江原医院的时候研究所自筹了大部分资金,我们三年都没发奖金啊。如今又轮到我们买地盖房置家业的时候了,但谢所、包所充分发挥个人魅力,通过各种渠道极尽努力争取到了上级拨款1-2个亿,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啊,感谢他们为研究所的发展无私奉献倾注心血,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相信,研究所在现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正沿着科学发展观指引的方向,与时俱进,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高扬创新的旗帜,我们研究所正一步步走向繁荣、枝繁叶茂,为祖国的核医学事业再创辉煌。谢谢大家!(叶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