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栏目导航

青春至美是担当

——我所青年科研人才事迹掠影

    伴着春雨春风,横山脚下的省原子医学研究所里处处草木勃发,绿意萌动,充满希望。在这里,一个个年轻的医学科研人正趁着大好时光埋头忙碌着。他们是新时代的医学科研人,是省原医所创新事业的新希望。

    做科研只争第一

    分子药理研究室的张莉回想起今年1月3日仍十分激动,那天她收到了《Autophagy》杂志的论文录用通知。这份杂志是细胞自噬领域的权威杂志,影响因子高达12.042,这也是省原医所SCI论文发表质量的新突破。这篇论文投稿1年多来几经修改,是张莉一项课题历时5年的心血凝结。

    谈及高水平论文的写作经验,张莉说,“其实就是讲故事,讲一个能吸引国际权威专家的故事,让他对你的实验感兴趣,让他觉得你的工作有意思有意义”。那如何把故事讲得有意思呢?张莉给出了两个秘诀:工作要严谨、语言要过关。科学研究来不得丝毫马虎,每一个实验数据的得出都要排除所有干扰因素,每一个实验结论的成立都要经得起权威专家的反复质疑。如果实验“掺了水”,损失的将不止一篇论文,还有那份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此外,若要在国际学界争得一席发声之地,过硬的外语水平是必备素质。张莉自求学时起就坚持阅读外文文献,精读一篇专业外文文献由最初要花一两天到现在只需3个小时左右,她对外语的掌握已经游刃有余、拿捏自如。

    正因为享受这份乐趣,张莉在面对竞争时十分自信。近年来,由于项目申报数量有限额,省原医所实行了项目申报“阳光遴选”择优推荐申报,竞争可谓“真刀真枪”。对此,张莉做好了思想准备,她说:“科研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科研人要对自己的工作有信心,才能不怕竞争”,只有时刻赶超、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才能永远占据创新高地。

    博士伉俪比翼飞

    邱玲和林建国是所里的一对科研佳偶,他们都是博士毕业,来所7年间,先后承担国家、省级等各类课题10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

    跟普通小家庭相比,这对小夫妻的生活少了许多亲子出游的温馨甜蜜,更多是周末节日加班加点,甚至春节期间都仍要为课题费心劳神。一次,邱玲和林建国答应了年幼的孩子周末一起去公园玩,但当天一早他俩就因为之前的实验进度不太顺利又去单位加了班。到了约定的出发时间,孩子等不见爸妈的身影,倔强地在家门口硬是等了半天。2013年,为了事业再上一层楼,这对伉俪双双申请了公派留学项目。同年11月,林建国在省卫生国际(地区)交流支撑计划和所人才计划的共同资助下,远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进行为期1年的访问学习。这几个月来,孩子一开始还常常问“爸爸去哪儿了”,现在渐渐学会了自问自答:“爸爸下个春节就回来了”。让人欣慰的是,就在不久前,邱玲也在省政府留学奖学金计划的资助下,得到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访问邀请。这对科研佳偶有望在大洋彼岸团聚,为祖国的医学科研传来更多好消息。

    科研时间保卫战

    生物技术部的张凯是研发队伍里的一个80后科研好手,来所3年就发表了6篇影响因子5.0以上的SCI论文,让前辈们刮目相看。

    生物技术部承担着多种生物试剂产品的生产任务,张凯初来乍到就傻了眼,怎么自己硕士毕业还要到车间去洗瓶子、贴标签?那还怎么搞科研呢?爱动脑筋的他很快定下了一份为科研争分夺秒的“作战”时间表:清晨5点起床查收投稿反馈邮件;乘早班车时思考当日的具体实验;白天生产不忙时抓紧做实验;乘晚班车时回想当日的实验过程;晚上或写作修改论文或设计新的实验思路。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休息睡眠的时间少了,但张凯在科研之路上越走越顺了,一篇又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水到渠成,其中两篇论文的成果被国际顶尖分析、传感器类期刊《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的审稿人称赞为“令人感到震惊的工作”。最近,所里为张凯等几位青年科研人员新成立了功能蛋白分析与应用研究室,并通过所青年基金予以经费支持,让他放开手脚潜心科研。

    作为2013年度市优秀共青团员,张凯常被问起岗位成才的经历,他说有两个感谢:要感谢刚工作时洗瓶子、贴标签这些琐碎任务对自己定力和耐性的磨砺,因为科研是要长期坐冷板凳的;更要感谢省原医所这一方科研热土,是她的包容与支持让自己能坚守科研梦。

    在人群中,这些年轻人也许并不显眼,甚至很平凡,但正是他们在快速涌动的科技大潮中稳稳接住了医学科研创新的接力棒,用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血构筑着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这份勇于担当的魄力何尝不是一种青春至美!(文 办公室 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