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初,梅园总部的医院开出来不久,我便来到了原医所,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从风华正茂到知天命之年,整整22年的光阴,刹那芳华,弹指一挥间。总部的医院经历了从萧索到繁荣的过程,业务量持续增长。而我,也从一名籍籍无名的稚嫩小护士成长为有经验的护理管理者,我和医院一起成长!
总院病房刚刚开出来时候环境非常好,病区紧靠着梅园的青山,山上树木葱茏,早晨可以听见清脆的鸟鸣声,有时可以闻到隐约的花香。病区走廊特别宽阔,顺畅,吧台明亮、整洁,病房内设施齐全。病区设施和环境在九十年代应属于比较先进的,记得那时总是有人来参观。但来,来住院的病人却很少,稀稀落落的,少时几个,最多时也就二十来个。门诊就诊病人也很少,用门可罗雀来形容都不过分。当时一楼的门诊大厅比现在宽敞多了,大厅的中间是挂号收费处,收费处右边是供就诊病人喝茶、休憩的区域,里面有精致的小圆桌椅,还有一个小巧的吧台,非常有情调。紧挨着挂号处左边的是一条碎石子铺成的蜿蜒着的景观水池,里面有几十条各种颜色的金鱼和锦鲤,在池里欢快的游动着,碧绿的水草蔓延着,随波浮动……“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给人非常诗意的感觉。
慢慢地,病人就多出来了。如今,病房里的病人爆满,病区里几乎无空着的床位,住院要提前预约,有些甚至约到一个月之后,而门诊病人也是越来越多。随着病人的不断增加,为了容纳更多的病人,门诊大厅也经过了几番改建,增加了诊室,增加了挂号收费的窗口,增设了导医和预分检台,原来供病人休憩的区域变成了现在的药房,而一楼大厅的那条美丽的景观池早就没有了踪迹,取代它的是等待挂号、缴费的患者和家属,一大早大厅里就挤满了就诊的病人,蜿蜒地排着长队,多时从大厅内一直排到大厅外的荷花池边。这期间病房也翻新过,增设了许多设施,更注重患者的隐私、安全及生活的便利。
初来时,我只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小护士,只知道机械地执行医嘱、打针、发药,对专科知识一知半解,不知道肿瘤病人最需要的是心理护理,甲亢、糖尿病病人要着重加强的是健康教育,甲状腺手术的特殊体位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术后不适……随着医院业务量的不断增长,病人的不断增加,护理模式的转变等等,这些都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渐渐地明白只靠卫校时所学的有限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于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挤出有限的时间,发奋苦读,参加了南京医科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我不是天生强大,我只是天生要强”,光影疏离,流年斑驳,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我相继完成了专科段和本科段的学习,丰富了理论知识,强化了操作技能,在面对病人时更加从容,护理病人时得心应手。此间,还外出进修学习2次,1次进修内分泌专科,1次PICC置管和维护的学习,并学以致用,规范了我院的静脉治疗管理。这些年的理论知识的储备、工作经验的积累以及领导的信任和支持,让我成为一名管理者。护理管理和临床护理其实是不同的,临床工作只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就可以称职的工作,而管理注重的是整个护理团队。我也在努力的进行角色转换,认真学习管理知识,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医疗水平的提高,服务质量的提升,制度、流程的完善,安全管理、后勤保障、医疗和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等等,是医院不断发展的要素,而这些要素均离不开职工的努力工作,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同我一样认真工作的职工,才能使医院不断发展,才有了今天繁荣昌盛的场面,医院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每一位职工辛勤汗水,我,只是其中的一员!
虽然,不见了那条充满诗意的景观池,病区的走廊不再宽阔,但是,我更乐意每天看见大厅里熙熙攘攘的就诊病人,更愿意听到大厅里的喧嚣声,更喜欢病人痊愈出院时对我们医护人员肯定和赞扬……
时间如流沙,不经意间22年就这样过去了,作为一名与医院一同成长的老员工,尽管内心有太多感慨,但限于有限的文字功底,也只能以最朴素的语言写下我和医院一起成长的路。(陈晓侠)